学者观点

张泽:科学的声音,应该让大家都听见

发布时间:2018-03-02作者:浏览次数:651

我们都很想看一看身边的学者做的科学研究,想了解他们都在干什么,为什么要干这些,对我们的国家有什么价值?
    
前几天,浙江大学2012年十大学术进展评选结果揭晓。浙大第一次进行年度学术进展评选,会有多少师生投票?4500或者5000吧,我和一位老师打赌,作了一个大胆的预测。结果远远超出想象,8000多人,这创下了浙大投票活动参与人数的纪录。
    
作为一个从事科研的浙大教师,作为评委,我不仅为这么多浙大人来了解身边的学术、为学术的精彩喝彩而开心,而且也深深感到,只有大家都来关心学术、接近学术,才能形成尊重学术、尊重知识的氛围。学术是大学的灵魂,但首先要尊重学术,才有可能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。而有效的途径之一是:科学的声音,应该让大家都听见。
    
这次投票活动,说是评选,实是展示。作为一个平台,在这里集中展示浙大的学术成果。我们都很想看一看身边的学者做的科学研究,想了解他们都在干什么,为什么要干这些,对我们的国家有什么价值?我们做科研的人自己有体会,任何一个人,离开了本专业,就是一个高中生。尽管学术活动是大学校园的日常事件,但大多数情况下,学术成果想被“外行”了解,被公众了解,还是缺少机会。评选的最初预期目的,就是大家都来关心、了解身边的学术,分享学术的成果。
    
在评选中最值得称道的一个现象,是专家学者们都开始学习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研究内容。没有生涩的学术名词、没有厚厚的项目介绍,在学术进展的评选页面上,每个候选项目的“名片”都显得很贴近——图文并茂,语言通俗,普通人也能读懂。科学家们开始做科普,向公众解读他们在做什么,以及对社会发展、对人才培养的意义。这是科学家在履行自己职责过程中的又一个进步。
    
科普的通俗易懂,实际上不关乎“写作”,而是关乎“文化”。学者只是想被同行接受是不够的,因为科学离开社会将无法存活,让普通人了解自己的学术,应该是科学家最起码的能力。社会发展有很多经济发展、科技发展都解决不了的问题,需要文化来解决,科学家应该不断提醒自己去做一些文化的事情。
    
比如这次候选项目中,文化类项目为数不多,但关注度很高。像《宋画全集》,就有不同学科的人前来参与评论。其实,对于一所大学来说,光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,文化的研究,具有基础性、引领性的价值。这也许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体现出来,但它一定是会永久存在的。“十大学术进展评选”,效用之一,也是推进科学和文化的交融。
    
作为评委,我也很享受看网上的留言和评论。评论就是关心。有不同的观点,有讨论甚至争论,是最正常的学术生态。大学就是应该提供和创造这样的空间,让大家负责任地发言和争论,这是文化的进步。
    
显然,一场“十大学术进展”的校园评选,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方面。
    
(原载于《人民日报》,作者张泽为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、中科院院士) 2013-05-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