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泽:文化是未来

来源:学术委员会  作者:  发布时间:2018-03-02

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出了一套“百廿求是丛书”。拿到这套书我想到我读过的一本书,继而想到文化的价值。

40年前的一个秋天,有一位诗人到当时的北京中关村数学研究所进行了一个采访,他的采访形成了一个非常感动人和激动人心的故事,这个故事是《哥德巴赫猜想》。故事讲了一个人在少年时代的艰辛,也讲到了他在青年时代的迷茫和无奈,更讲到了他在中年时代,也就是科学创造力最旺盛的时候,遇到的打击和迫害,当然,也讲到了所谓的“文化大革命”之后,他在科学上的震撼和觉醒。就是这样一个故事,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。问当时的小孩,他们长大想做什么?很多人会说“我想当科学家”。今天,同样的问题,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回答。当然,尊重每一种选择是时代进步的标志,但是,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答案里看到所隐含的很多的思考,甚至是价值观的表达。这就是文化。

我想强调的是,做科学、做工程、做文学、艺术和思想的不同研究的人,他们的工作产品具有不同的功能。做工程的人是在创造今天,我们的生活所包围的一切,都是工程学的成果;做科学的人在创造着明天;而文学、艺术、人文在创造和影响着未来。今天“百廿求是丛书”中讲的故事,也同样有无奈、有彷徨、有迷茫,还有各种各样的艰辛。然而就是这样的故事里的人,凝聚了一种力量、形成了一种文化,是值得我们今天颂扬和传承的,这就是我们的文化。

我们理工学科的科技工作者,有时候对做文学、艺术,或者做科学传播工作者的响应,不是太积极,这里面有很多的考虑,也有误解。现实的考虑是现在的很多记者恐怕不怎么懂得“记”,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愿意捕捉一些政治话题,或者找一些噱头去做头条,有时候甚至会误解了科技工作者本身的想法和思考。比如大家经常在网络上看到的新闻,实际上它们中的很多已经偏离了科学和技术自身的定位和价值。对于这样的误解,我们比较害怕。

大家去重读一下徐迟写的《哥德巴赫猜想》,那是一个时代的符号,一个时代的乐章,记录的是那个时代经历了苦难的磨练和痛苦的思考之后的一种觉醒、一种呐喊,它写的不仅仅是“一加一”或者“一加二”的问题,它写的是研究这一代学人的时代痕迹。一个伟大的时代一定有它不朽的思想,否则何以称之为伟大?这种思想存在着,却不一定能影响更多的人。要让科学思想、让伟大的思考成为一种社会力量,就需要向社会解读科学、需要把科学变成一种社会的精神,一种进步者、改革者和知识分子所需要的精神的粮食。而这不是科技工作者自身能够完成的,是通过文化工作者、科普工作者等等去完成的。

我们要探讨“百廿求是丛书”对今天、明天和未来的意义,我们首先就应当承认文化的作用和价值。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不是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,推进也还是会非常困难。徐迟在为他的报告文学作最后的结束语的时候说,陈景润出生的时候没有玫瑰花,现在玫瑰花在微笑,也是要警惕了。没有玫瑰花的时代成就了他的光辉的数学人生,而有了这些鲜花和掌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?我们大家共同思考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者为中科院院士、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转载自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7-06-30 第6版 读书)